|
||
![]() |
首页 » 网络情报 » 全球新闻 | |
[互联网事]上海三甲医院医生为赚钱做网红 女子看病后隐私被曝网上 |
|
消息源:新闻晨报 | 时间:2025-9-20 18:56:45,点击:0 |
*PC Chrome/Edge | |
Honker.org.cn红盟网讯 近日,市民李女士反映自己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,发现其看诊视频,未经同意就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,虽然面部有被打码,但身形、声音和病史等细节,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认出,在不知情下被拍摄就诊过程。 视频发到网上后朋友来问 6月13日,李女士按照预约时间,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,进入诊室后,就看到除医生之外,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在诊室里。 只见这几名年轻人时而交头接耳,时而低头记录,但无人告知李女士他们的身份以及在场的原因。“坐在诊椅上,感觉像是被围观。”整个问诊过程,这些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诊室。 因急于问诊,李女士只得按耐住不适,全神贯注于与医生交流。她表示,在就诊过程中并未察觉有拍摄设备正记录其看诊情况,也无人告知会被用作“诊疗素材”,更没有意识到一次普通就诊会在一个月后给自己带来巨大困扰。 7月中旬,李女士收到朋友转来的一条视频,“问视频里的人是不是我”,点开视频的瞬间,她就一阵头皮发麻,视频内容正是自己此前就诊的经历。尽管在公开发布的视频中,对自己面部做过小范围马赛克处理,但衣着和手提包、清晰可辨的话语声,以及医生分析病情过程中提及的关键病史信息,足以让朋友“一眼认出”,也让其陷入尴尬与不安。 李女士的经历被报道后不少网友感同身受:真的很过分 患者隐私保护如何认定?仅面部打码是否尽到隐私保护?事实上,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。 记者调查发现,全国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均在各大平台开设“科普账号”,且普遍采用“专业解读+病例分享”的模式,通过真实诊疗场景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。其中,部分账号通常拥有可观的粉丝数,所发布的案例视频常获得数千点赞和评论,但在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却存在明显漏洞和隐患。 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,作为公开发布视频里的主要人物,患者知情同意权没有被充分尊重: 有人拔牙期间被拍摄,医生告知会被用作“案例”; 有人就诊期间看到相机,可拍摄人员未明确告知用途;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摄,视频就直接被发布在社交平台上,直到患者发现或投诉后才下架 …… 为规范医疗科普内容创作,保护患者的权益,2025年3月20日,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“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”,其中明确指出“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、公序良俗、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”。 |
|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 | |